六月的天河南街文化站,以“非遗传承·文化润心”为主题的社区文化嘉年华,打造五大板块、十余场深度体验活动,吸引逾2000人次参与。从稚子执笔绘伞到银龄巧手掐丝,从艾草氤氲的养生工坊到丝竹悠扬的潮乐盛宴,文化站化身非遗活态传承的立体课堂,将宫廷绝艺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社区创作股天下,让典籍里的智慧成为生活中的美学,更以“老幼共学、社群共造”的创新模式,织就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岭南人文画卷。
匠心手作:古艺新生的社区课堂
粤剧脸谱工坊与天河区德欣幼儿园进行合作,邀请到文化站入驻社团天南曲艺队的老师进行演出,并详解“红忠紫孝”的色彩玄机:关羽赤面显忠勇,包拯黑额彰刚正,白色三角眼纹暗喻曹操奸诈。孩童们执笔创作时,木棉花纹绽放在旦角额间,广彩金线勾勒的武将轮廓与骑楼背景相映成趣。“原来曹操的奸诈藏在白色三角眼纹路里!”一位父亲指着孩子作品感慨。这场体验让戏曲妆容从舞台走向家居,化作可触摸的文化基因。
掐丝珐琅工坊则用冷珐琅技术简化宫廷秘技,居民以特制胶水固定铜丝,指尖弯折出珠江波纹,祖母绿釉料层叠晕染榕树绿荫,参与者捧着手作挂饰惊叹:“三小时就让景泰蓝走出博物馆!”
端午香囊制作现场,广彩传承人揭秘“五色丝线辟五毒”的千年防疫智慧。绸缎面料上,居民以广绣技法刺出龙舟竞渡图,填入艾草、菖蒲等十二味草药。活动中,一位老人家边缝制边哼诵:“香囊佩朱衣,瘟神绕道行。”药香萦绕中,小小香囊串起三重记忆:儿时传唱的端午童谣、广绣银针的精密针脚,以及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守护承诺。
器物焕新:传统智慧的当代转译
绘伞派对上,二十把透明雨伞化作动态画布。丙烯马克笔勾勒出“会动的艺术”:伞面划分四季花园,春樱与冬雪隔着伞骨相望;转动伞柄时,叠绘的云朵热气球升腾成“空中旅行”。艺术导师引入《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理念,指导渐变晕染技法。雨后初晴,参与者举着星空伞观察“变色世界”,社交媒体上#会走动的美术馆#话题引发超千次传播,让实用雨具变身城市流动艺术装置。
雕版拓印区重现唐代《金刚经》古法,以复刻唐代《金刚经》雕版为引,导师放大镜下的反刻汉字揭开活字印刷奥秘。参与者刀刻梨木时体会“谋篇而后动”——“仁”字撇捺需留三分余木防崩裂。上墨环节最显匠心:朱砂油墨需以螺旋手势匀刷,宣纸覆版后棕刷轻拍如抚婴。这份带着木屑清香的拓片,成为居民书房里的千年文明微缩景观。
手摇蒲扇编织现场,天然蒲草在指间穿梭成六角孔纹,竹骨撑起怀旧情怀。年轻妈妈教孩子编织时讲述:“外婆的蒲扇能扇出栀子花香。”创新设计环节股天下,居民用广彩技法在扇面绘镬耳墙,流苏缀入粤剧翎子元素。在空调遍布城市的今天,七十把手工蒲扇在社区茶座摇动,不仅扇起清凉微风,更摇醒了深植岭南人基因中的夏夜记忆——榕树下听古仔的温情岁月。
养心融艺:健康美学的非遗表达
漆扇工坊里,大漆与团扇开启七千年对话。非遗匠人示范“三髹九磨”:生漆调和桐油成琥珀色底,鸭毛刷起纹似流水蜿蜒。最惊艳的当属“漂漆入扇”——蓝绿釉料在清水中舒展成敦煌藻井纹,金箔点缀若星河倾泻。参与者轻旋未干的漆扇惊叹:“原来‘如胶似漆’说的是大漆的缠绵质感!”这些承载八千年工序的漆扇,从此走进千家万户,在炎夏摇动间传递东方美学的温润力量。
艾草锤工坊则融合《本草纲目》智慧,锤起安康,手作养生,这场手作让《黄帝内经》智慧具象为可捶打的温暖,更织就了跨代际的健康对话,吸引社区居民和养生爱好者参与。活动将中医养生知识与手工制作结合,让参与者感受传统养生文化魅力。
钩织队培育现场,银发学员执钩针起落如飞。毛线在指尖翻转为独居老人的防寒护膝,彩线钩织的卡通玩偶承载着对困境儿童的祝福。当年轻的参与者将亲手钩织的艾草护膝送给独居老人,一句“天冷记得护关节”的叮咛,让传统手艺升华为邻里守望的温情纽带。
智慧共育:文化滋养的对话空间
家庭教育讲座上演震撼情景剧:心理学老师撕开“爱之面具”:“催促‘收玩具’时,责备已关闭孩子心门。”情景剧场中,父子角色互换重现日常冲突。当父亲化身“手机控儿子”听到“你总玩手机”时脱口而出:“因为你们从没听完我说话!”这一幕震动全场。讲座提炼“共情四步法”:观察行为→倾听感受→解码需求→协商方案。后续调研显示,68%家庭尝试设立“无屏幕晚餐时间”,让关爱从控制走向理解。
非暴力沟通读书会解构语言暴力:书友共析马歇尔博士经典案例。当视频播放妻子抱怨“你从不做家务”,导师引导改写为:“看到脏衣篮满溢(观察),我很疲惫(感受),需要休息支持(需求),可否轮流清洁(请求)?”在“心灵树洞”环节,匿名卡片揭露沟通之痛:“对病母说‘按时吃药’不如说‘我想多陪您几年’。”这场对话实验让语言暴力消融于同理心的清泉。
银龄乐活:非遗传承的代际交响
潮乐盛宴上,老师邀请观众上台,拆解“一音三韵”演奏秘技,手把手教基础演奏技巧,从椰胡持琴姿势到洞箫呼吸方法都耐心讲解示范,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能沉浸式地感受到这一岭南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为潮乐文化在社区内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耆乐粤剧社内,退休居民亲授“三庭五眼”勾脸技法,排练厅化身微型剧场:老乐师调试“架头”乐器,演员对镜勾脸时讲解“三块瓦”脸谱构图法。当《帝女花》唱段在社区骑楼下回荡,围观孩童模仿水袖翻飞。最动人处在于“银发自治”——资深票友制定“传帮带”课程表,让零基础老人三月登台,见证粤剧从剧场神坛回归市井烟火。
银龄舞韵工坊中,水袖舞课程暗藏养生玄机,水袖舞课程那看似轻盈飘逸的云手动作,实则能有效舒展肩颈肌肉,缓解老年人常见的肩颈僵硬问题;而那行云流水般的圆场步,则在无形中训练了学员们的平衡能力,大大降低了老年人跌倒的风险。许多老年学员在初入工坊时,动作生疏,甚至出现同手同脚的尴尬场面,但令人惊叹的是,经过短短八周的系统学习与不懈练习,他们竟然能够流畅地完成《千古一醉》这一颇具难度的舞蹈表演。防滑地胶上,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足迹,不仅记录了学员们辛勤练习的汗水,更丈量出文化养老所赋予的生命宽度与厚度,展现了老年人在艺术滋养下焕发的第二春。
当手作漆扇摇动盛夏清风,艾草锤敲醒家族记忆,非遗智慧已从典籍渗入生活肌理。孩童笔下的广彩脸谱为长者戏韵作注,钩织队的艾草护膝温暖孤老膝头。这场街巷深处的文明实践,让千年文脉在窗棂炊烟间生生不息。
未来天河南街文化站将持续深化运营模式创新,拓宽服务覆盖面,培育“非遗传承”“社区艺廊”等特色品牌,通过数字化升级、跨界联动等方式,厚植人文底蕴,激扬城市活力,践行“文化惠民漫润生活、文化悦民滋养心灵、文化育民启迪未来”三重价值,让文化服务成为点亮城市文明的温暖灯塔。
来源:天河南街文化站股天下
捷希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